日前,《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办法》已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办法》(以下简称《专项督察办法》)编制依据和意义、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专项督察办法》编制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严格程序规范、强化督察权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工作,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日前,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电离辐射监测质量保证通用要求》(GB 8999-2021),自2021年8月1日起实施。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同志就《电离辐射监测质量保证通用要求》(以下简称《通用要求》)修订背景、原则和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通用要求》修订的背景是什么?
答:辐射监测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重要基础,是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技术支撑,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是辐射监测工作的生命线。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先后发布《电离辐射监测质量保证一般规定》(GB 8999-1988)和《核设施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工作。针对《指导意见》出台的必要性、内容等问题,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有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工作进展情况?
答:2020年3月,我部印发《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生态环境执法局积极做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配套规定出台和宣传解读工作,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完善相关制度,将其作...
日前,生态环境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与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就《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回答记者提问。
1. 问: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面源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按照来源的不同,可细分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投入品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所产生的氮、磷、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在降雨和地形的共同驱动下,以...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核动力厂管理体系安全规定》(部令第18号,以下简称《规定》),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就《规定》的编制目的、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制定《核动力厂管理体系安全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一是进一步落实《核安全法》要求。《核安全法》在安全领导、安全管理、核安全文化等方面对核动力厂营运单位提出了要求,《规定》对上述要求予以进一步细化。
二是应对核安全新形势新挑战。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在决策、考核、组织、资源等方面,相对于控股企业集团,存在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导致核安全责任难以全...
近日,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编制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环宣教〔2021〕19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目的、总体思路、重点举措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问出台《行动计划》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答: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自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民用核设施操作人员资格管理规定》(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22号,以下简称《规定》),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就《规定》的编制目的、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制定《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民用核设施操作人员(以下简称操作人员)直接操作核设施控制系统,对保障核设施安全至关重要。经过30多年实践,我国建立了一套既接轨国际又符合国情的操作人员监管体系制度,推动培养了一支作风优良本领过硬的从业队伍,为确保核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更好适...
生态环境部日前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暂行办法》和《农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就两个《办法》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两个《办法》出台有哪些背景和意义?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土壤法》)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的,农用地由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建设用地由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认定办法由国务院生态环...
2021年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36号国务院令,公布《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日前,司法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条例》的出台背景。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排污许可管理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王灿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新颁布的《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除了规定排污许可证的“申请与审批”和“排污管理”两章外,还专设一章“监督检查”。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执法程序和执法手段的规定,解决了困扰环境执法机构多年的执法手段使用和执法证据认定问题,为今后固定源排污监管的环境执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明确了排污许可执法检查的频次和检查方式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合理确定。环境监管执法的方式,除了现场检查外,还包括在线监控、函询、要求行政相对人提交或者上传报告或者资料、对有关环保的设施和设备抽检、对违法的设备与设施依法查封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