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发布>通知公告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2016年移动通信基站项目基本情况

来源:2016-12-26 收藏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2016年移动通信基站项目 

建设地点 

白山地区 

建设单位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 

法人代表 

沈尔健 

联 系 人 

战佩艳 

通讯地址 

白山市红旗街156号 

联系电话 

18904390018 

邮政编码 

134300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总投资 

(万元) 

951.93 

环保投资 

(万元) 

13.0 

项目的由来: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省设立的省级分支机构。实施对中国电信在吉林省的网络和业务的整体经营和管理。吉林分公司依托中国电信庞大的全国网络资源,享有;中国电信知名品牌,是吉林省基础电信服务业中主导企业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的规定,项目建设方于2016年11月正式委托吉林省龙桥辐射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基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收集资料、现场调查以及征询有关部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的要求编制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2016年移动通信基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白山市环境保护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总 论 

1.评价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其基本目的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国策,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认真推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的环境管理方针,以实现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通过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2016年移动通信基站项目工程概况及工程污染分析,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对本项目建设后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与分析评价,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客观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评价原则 

2.1严格执行国家、吉林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坚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2评价工作坚持有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价工作。 

3.评价依据 

3.1法律法规 

3.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施行); 

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7月2日修订); 

3.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施行); 

3.1.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施行); 

3.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施行); 

3.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年4月24日修订)。 

3.1.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 

3.1.8《吉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1月12日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改); 

3.1.9《吉林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吉林省人大常委会16号公告,2004年9月1日实施)。 

 

3.2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规范 

3.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3.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3.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3.2.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3.2.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2015年6月1日施行); 

3.2.7《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5月1日修订施行); 

3.2.8《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9年10月1日); 

3.2.9《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 

3.2.10《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8月1日); 

3.2.11《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3.2.1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 

3.2.1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 

3.2.14《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 

3.3主要技术文件 

3.3.1《中国电信吉林公司白山分公司2016年移动通信基站项目监测报告》,长春奥狮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报告编号:201601076A); 

3.3.2项目单位与吉林省龙桥辐射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的技术咨询合同。 

4.评价标准 

4.1电磁环境评价标准 

4.1.1《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第1款 本标准规定了电磁环境中控制公众曝露的电场、磁场、电磁场(1Hz-300GHz)的场量限值、评价方法和相关设施(设备)的豁免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电磁环境中控制公众曝露的评价和管理。 

第4.1款 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为控制电场、磁场、电磁场所致公众曝露,环境中电场、磁场、电磁场场量参数的方均根值应满足表1要求。 

表1 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频率范围 

电场强度E(V/m) 

功率密度 

(W/m2) 

30MHz-3000MHz 

12 

0.4 

注:0.1MHz-300GHz频率,场量参数是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方均根值。100kHz以上频率,在远场区,可以只限制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或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在近场区,需同时限制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 

4.2声环境评价标准 

本项目基站均未新建机房,对周围声环境影响甚微。 

5.评价范围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1996)中第3.1.2款对一般电磁发射设备的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如下规定:评价范围为以天线为中心:……;发射机功率P≤100kW时,半径为0.5km。对于有方向性天线,按照天线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内评价到0.5km。 

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第5.3款中提出:监测点位一般布设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可能受到影响的保护目标。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基站具有发射功率低、覆盖面较小、分布密集等特点,根据上述规定和移动通信基站的特点,确定评价范围为以天线为中心50m范围,定向天线在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内评价到50m。 

6.评价重点 

本项目评价重点为位于市区、居民分布密集及位于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的基站周围环境现状及其影响,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相关内容。 

7.环境保护目标 

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7.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7.2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7.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结合移动通信基站的特点,本项目关注的环境敏感区主要为该目录中第三项,环境敏感区内的人群为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站相关资料和现场调查,本次评价35座基站中,天线主瓣方向50m评价范围内有环境敏感目标的基站共28座,为电磁环境敏感目标,详见表2;本项目基站无声环境敏感目标。 

表2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电磁环境敏感目标一览表 

序号 

基站名称 

天线架设 

方式 

环境 

特点 

天线主瓣方向50m范围内最近敏感点距离(m) 

行政 

所属 

1 

施慧达街 

抱杆 

居民区 

20 

八道江区 

2 

民华养老院 

便携塔 

居民区 

40 

八道江区 

3 

临江外国语学校 

楼顶增高架 

居民区 

20 

临江市 

4 

水岸佳成小区 

美化天线 

居民区 

20 

八道江区 

5 

宜宾A区 

单管塔 

学校 

30 

八道江区 

6 

江源江南夜市 

单管塔 

居民区 

30 

江源区 

7 

江源江南盛世 

单管塔 

居民区 

20 

江源区 

8 

江源江南新区2号楼东 

单管塔 

居民区 

15 

江源区 

9 

江源江南新区20号楼 

单管塔 

居民区 

15 

江源区 

10 

临江四保战役纪念馆 

单管塔 

居民区 

20 

临江市 

11 

江源盛世新都 

单管塔 

居民区 

30 

江源区 

12 

江源丽江家园 

单管塔 

居民区 

20 

江源区 

13 

江源东源小区 

单管塔 

居民区 

35 

江源区 

 

 

 

续表2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电磁环境敏感目标一览表 

序号 

基站名称 

天线架设 

方式 

环境 

特点 

天线主瓣方向50m范围内最近敏感点距离(m) 

行政 

所属 

14 

江源红旗饭店 

单管塔 

居民区 

15 

江源区 

15 

抚松县大榆树 

单管塔 

居民区 

20 

抚松县 

16 

抚松县松江河万豪小区 

单管塔 

居民区 

20 

抚松县 

17 

抚松县松江河邮政 

角钢塔 

居民区 

20 

抚松县 

18 

抚松县江畔小区 

单管塔 

居民区 

25 

抚松县 

19 

抚松县城建局 

抱杆 

居民区 

20 

抚松县 

20 

抚松县松江河松江小区东 

单管塔 

居民区 

20 

抚松县 

21 

抚松县松花江大街 

单管塔 

居民区 

30 

抚松县 

22 

抚松县祥和大酒店对面 

单管塔 

居民区 

20 

抚松县 

23 

抚松县老职高 

增高架 

居民区 

30 

抚松县 

24 

靖宇大厦 

楼顶增高架 

商业区 

20 

靖宇县 

25 

靖宇县水域荣城3号楼 

美化天线 

居民区 

20 

靖宇县 

26 

靖宇县粮库 

角钢塔 

居民区 

15 

靖宇县 

27 

靖宇县七中山 

单管塔 

居民区 

30 

靖宇县 

28 

靖宇县金盛元小区8号楼 

抱杆 

居民区 

25 

靖宇县 

8.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基站产权为铁塔公司,电信公司仅在原有站址加挂发射设备,无原有污染情况及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建设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2016年移动通信基站项目。 

1.2项目投资 

本工程总投资为951.93万元,环保投资13.0万元,占总投资的1.4%,详见表3。 

表3 环保投资估算 单位:万元 

投资内容 

项目 

金额 

电磁辐射防护措施费用 

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3.0 

环境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咨询费、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费、环保制度制定等 

10.0 

环保投资合计 

13.0 

1.3项目性质 

新建。 

1.4项目规模 

1.4.1建设规模 

本项目共建设基站35座,均为共址基站,分布于白山地区境内,分布情况见表4,地理位置分布情况见附图1。 

表4 基站分布情况统计表 单位:座 

所处地区 

基站数量 

白山市区(八道江区、江源区) 

14 

临江市 

3 

抚松县 

13 

靖宇县 

5 

总计 

35 

1.4.2基站设备参数 

(1)设备型号 

本项目基站应用的天线为华为ADU451819和京信MPQ-ODV065R18K18K等。 

(2)功率 

额定功率为60W。 

(3)天线架设方式 

单管塔、抱杆、美化天线、广告牌、增高架等。 

(4)天线挂高 

10-50m。 

(5)天线增益 

18dBi。 

本项目各基站发射系统详细参数如附表所示。 

2.工程分析 

2.1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本项目基站的工艺流程、产污环节见图1。 

 

图1 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根据基站建设的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次环评只针对基站运营期进行污染分析及影响评价。 

2.2移动通信系统 

2.2.1 LTE(4G) 

LTE是基于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技术、由3GPP组织制定的全球通用标准,包括FDD(Frequency DivisionDuplexing,频分双工)和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两种模式用于成对频谱和非成对频谱。TDD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FDD频分双工相对应。 

LTE移动系统网络结构可分为三层: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由选择功能,它们由无线和核心网的结合格式完成。中间环境层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网络层与中间环境层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接口是开放的,它使发展和提供新的应用及服务变得更为容易,提供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服务,并运行于多个频带。这一服务能自适应多个无线标准及多模终端能力,跨越多个运营者和服务,提供大范围服务。 

2.2.2 LTE与CDMA的区别 

(1)更大传输频宽 

对大范围高速移动的使用者(最高250km/h)频宽需求为2Mbps,中速移动的使用者(60km/h)频宽需求为20Mbps,低速移动或室内静止的使用者频宽需求为100Mbps。 

(2)更高储存容量 

由于传输频宽增大,因此资料储存容量至少需求为3G系统的10倍以上。 

(3)更高相容性 

4G通信技术必须具备向下相容、开放界面、全球漫游、与网路互联、多元终端应用等,并能从3G通信技术平稳过渡至4G。 

(4)不同系统的无缝连接 

行动使用者在移动中,特别是高速移动,也都能顺利使用通信系统,并在不同系统间进行无缝转换(SeamlessTransitions),传送高速多媒体资料等。 

(5)高度智慧化网路系统 

4G网路必须是高度智慧、能随状况自行调整的网路系统,它须具备良好的弹性以满足不同环境与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 

(6)整合性的便利服务 

4G系统将个人通信、资讯传输、广播服务与多媒体娱乐等各项应用整合,提供更为广泛、便利、安全与个性化的服务。 

综上所述,4G移动通信其技术的根本目的说穿了,主要是能够在各终端产品间发送、接收来自另一端的信号,并在多个不同的网路系统、平台与无线通讯介面之间找到最快速与最有效率的通信路径,以进行最即时的传输、接收与定位等动作。 

2.2.3网络覆盖 

目前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一般采用小区制,即将整个网络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分别设有一个或多个基站,用以负责本小区移动通信的联络和控制。各个小区的基站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链路与移动交换中心相连。移动网络的覆盖区可以看成是由若干正六边形的无线小区相互邻接而构成的面状服务区,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由此而得名(见图2)。小区制利用超短波电波传播距离有限的特点,离开一定距离的小区可以重复使用频率,使频率资源可以充分利用。 

 

图2 移动通信基站蜂窝结构示意图 

2.2.4移动通信基站 

(1)基站设备选型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选型有宏蜂窝基站、分布式基站(BBU+RRU)、微蜂窝基站、光纤直放站及无线直放站五种类型。 

宏蜂窝基站是解决覆盖最主要的技术手段,它为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一个全面的、基本的网络覆盖,同时也是解决容量需求的主要手段。从基站类型划分,一般包括三扇区基站、两扇区基站、单扇区基站以及全向基站等几种类型。 

分布式基站实现的方式是通过光纤将宏蜂窝基站设备的射频部分拉到远端,实现远端覆盖。具体的实现方式还可以分射频信号拉远、中频信号拉远等多种方式。由于它系统结构比较灵活,因此可以应用于城区建筑物内的覆盖、城区阴影区的覆盖、边远地区的覆盖等多种无线环境下。它的优点是节省投资、应用灵活,同时又避免了直放站干扰问题,缺点是需要一对的裸纤,对光纤和管道资源要求较高,同时造价高。 

微蜂窝基站主要作为解决热点地区覆盖的技术手段,可以分为室外微蜂窝基站和室内微蜂窝基站,分别应用于室外高话务密度热点地段和室内环境的用户需求。 

基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移动交换中心(MSC)控制,与移动台(UE)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 

基站(指宏蜂窝)设备实体一般由机房、馈线和天线及安装天线的支架所组成。基站机房的主要设备包括基站控制器、收发信机、功率放大器、耦合器、合路器、双工器及馈线等信号收发设备以及电源柜和备用电源等辅助设备。移动通信基站组成结构及发射功率衰减示意图见图3。 

 

图3 移动通信基站组成结构及发射功率发散衰减示意图 

(2)天线及馈线选择 

a.天线选择 

天线采用高增益、方向性好和占用空间少、水平半功率角65°、垂直半功率角7°的双极化天线。 

本项目天线增益水平方向性和垂直方向性图见图4。 

 

图4 天线增益方向性图(水平半功率角65°、垂直半功率角7°) 

b.馈线选择 

基站的馈线采用7/8″超柔同轴电缆,同轴电缆与天线和设备的连接处采用1/2″软馈线以满足同轴电缆曲率半径的要求。7/8″同轴电缆和1/2″软馈线的曲率半径分别为250mm、120mm。对于单根馈线较长的基站,采用1-5/8″的馈线。 

c.天线形式 

基站天线按照方向性可以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本项目均采用定向天线。定向天线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一定角度范围辐射,在垂直方向图上表现为有一定宽度的波束。定向天线在移通信系统中一般应用于城区小区制的站型,覆盖范围小,用户密度大,频率利用率高。 

3.污染因素分析 

本项目基站均租用铁塔公司站址,电信公司仅加挂发射设备。本次环评只针对运营期污染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电磁辐射、固体废物,以下将对运营期的污染因素作详细分析。 

3.1电磁辐射 

3.1.1电磁辐射污染 

基站主要设备有基站控制器、信号发射机、功率放大器、合路器、耦合器、双工器、馈线和收、发天线。通常基站的接收和发射共用同一付天线。基站正常运行时,(发射)天线向周围发射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导致周围环境电磁辐射场强增高。由电磁波的传输特性可知,天线发射的电磁波强度将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基站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是有一定范围的。 

移动通信的实现是通过空间电磁波的传播来实现的,而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和频率有很大的关系,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其传播方式也不同。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可分为地波传播、天波传播、直线波传播和散射传播。移动通信采用直线波传播的方式。 

在移动通信系统运行时,利用射频设备和控制器通过收发信号台与网内移动用户进行无线通信,而无线通信是由基站通过天线系统接受和收发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来实现的,通信系统中的电磁辐射即由此产生。可见,移动通信基站的主要辐射源是其天线系统。 

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为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专用设备。移动网络通信中从基站天线到用户手机天线,或从用户手机天线到基站天线的无线连接,它的运行质量在整个网络系统运行质量中所占的位置是十分明显的。由此而产生的电磁辐射其强度和范围亦与天线有着密切的联系。天线辐射的水平波束宽度决定了天线辐射的电磁波水平覆盖的范围;天线垂直波束宽度则决定了传输距离及纵向覆盖的单位。上述范围亦确定了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辐射影响范围。 

由基站工作原理及工作频段可知,基站接收来自环境的上行频段的电磁波信号,发射天线向环境发射下行频段的射频电磁波信号。因此,本项目基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上下行频段范围内的电磁波。 

移动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与发射机的功率、天线的方向性及天线增益有密切关系。 

3.1.2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因素 

a.天线架设方式。基站的天线挂高、俯仰角、方位角决定了基站主辐射平面的位置。 

b.地形地物。不同的地形、植被、建筑物可以使电磁波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反射、折射和绕射,造成电磁辐射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甚至产生区域性的超标或者信号盲区。 

c.话务量。话务量会影响基站电磁辐射水平,话务量大小与电磁辐射强度成正相关。 

d.其他因素。温度和湿度会对电磁辐射的传播特性及路径产生影响。大气中的气溶胶和悬浮物对电磁波有吸收和散射作用,可引起传播损耗。 

(3)基站电磁辐射的分布特征 

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射天线可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全向天线对周围环境的辐射较为均匀,而定向天线具有强度较大的主轴效应,主瓣方向的电磁辐射明显大于非主瓣方向。本项目基站均采用定向天线。 

(4)电磁辐射衰减特征 

在水平方向上,电磁辐射值在天线近场区较大,波动性强;出现最大值后,其值随距离呈指数级波动衰减。 

3.2固体废物 

基站配备有备用电源,选用免维护密封蓄电池组,杜绝了漏液现象,使用时也不散发硫酸雾,因而不产生废水和废气。每座基站配备的蓄电池组使用年限为8~10年,待蓄电池达到使用年限后,废蓄电池应由有资质的单位回收,统一处理。 

 

 

 

 

 

 

 

 

 

 

 

 

 

  环境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电磁环境现状调查 

1.1.1监测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辐射环境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中对监测时间的要求,基本测量时间为城市环境电磁辐射的高峰期5:00-9:00,11:00-14:00,18:00-23:00。监测时间为2016年11月28日至11月30日,在每天的高峰期时间段内进行监测。 

1.1.2天气情况 

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中对监测条件的要求,监测时的环境条件应符合行业标准和仪器的使用环境条件,在无雨、无雪的天气条件下监测。本次监测气象情况满足仪器监测条件。 

1.1.3监测仪器 

仪器名称:场强仪 

型号规格: NBM-550/EF-0691 

仪器编号:E-1299/E-0015 

检定日期:2016年4月27日  

检定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  

检定证书编号:2016F33-10-000908 

1.1.4监测方法 

(1)布点方法 

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对监测点的要求,监测点位一般布设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可能受到影响的保护目标,根据现场环境情况可对点位进行适当调整。具体点位优先布设在公众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根据不同目的选择监测点位。 

a.移动通信基站发射天线为定向天线时,则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上设在天线主瓣方向内。选择载频多、环境开阔的一个主瓣方向上测量,每5m或10m布设一个点位(环境现场调查中只选择最高值记录,以下相同)。 

b.探头(天线)尖端与操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不少于0.5m。 

c.进行监测时,应设法避免或尽量减少周边偶发的其他辐射源的干扰。 

(2)读数 

在移动通信基站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监测。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监测时间不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若监测读数起伏较大时,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3)测量高度 

测量仪器探头(天线)尖端距地面(或立足点)1.7m。根据不同监测目的,可调整测量高度。 

1.1.5监测结果 

本项目现状监测数据来源于长春奥狮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出具的监测报告,详见报告附件。 

1.2电磁环境现状评价 

通过监测结果可知,基站周围地面环境电场强度范围为0.77V/m-1.01V/m,功率密度范围为0.16µW/cm2-0.27µW/cm2,均低于相关标准限值。 

基站周围敏感点电场强度范围为0.74V/m-0.91V/m,功率密度范围为0.15µW/cm2-0.22µW/cm2,均低于相关标准限值。 

2.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1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及《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环发[2007]114号),确定评价范围为新建基站发射天线周围50m的区域。 

本项目采用类比分析方法对其运行后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2.1.1类比对象 

本工程类比对象选择已经运行的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通化分公司2014年LTE移动通信基站项目,运行工况相近,架设方式相同,类比测量数据能反映本工程建成投运后辐射水平,因此,本次评价选择的类比对象是合理的。类比分析见表5。 

 

 

 

表5 LTE类比基站(云峰酒店基站)参数一览表 

项目 

内容 

基站名称 

云峰酒店 

网别 

LTE 

地理坐标 

东经125.9355°、北纬41.7205° 

额定功率 

60W 

架设方式 

美化天线 

天线数量(个) 

3 

天线半功率角(度) 

水平65°、垂直7° 

天线增益 

18dBi 

天线形式 

定向型 

环境特点 

居民区 

天线与敏感点最近距离 

10m 

2.1.2类比对象合理性分析 

类比合理性分析见表6。 

表6 LTE类比合理性分析表 

类别 

类比基站 

本工程 

合理性分析 

工程特征 

基站名称 

云峰酒店 

 

类比4G基站,运行频率接近;发射机功率、天线增益、架设方式等均相同。工程特征具有相似性。 

基站类别 

LTE 

LTE 

发射机额定功率 

60W 

60W 

天线增益 

18dBi 

18dBi 

天线形式 

定向 

定向 

架设方式 

美化天线 

地面塔、美化天线、抱杆等 

环境影响特征 

基站正常运行时,天线向周围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 

基站正常运行时,天线向周围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 

环境影响特征相似 

环境特征 

建址运行环境 

建址区域为居民区 

建址区域为居民区、办公区等 

类比对象运行环境和天线距敏感目标最近距离与本项目相似。 

天线距敏感点最近距离 

天线主瓣内10m 

天线主瓣内15m 

由表5和表6可知,从工程特征、环境影响特征和环境特征等方面类比分析可知,类比对象的选取与本工程具有相似性,类比对象的选取是合理的。 

2.2类比预测结果 

类比基站;云峰酒店周围地面电场强度最高值为0.72V/m,50m内敏感建筑物电场强度最高值为0.69V/m,本项目以此数据作为项目基站的贡献值。  

考虑项目运行环境与类比对象运行环境相似,因此本项目以类比对象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分析,项目的现状值和类比对象的现状值叠加作为预测值。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基站周围电场强度最大值为1.24V/m(相对应的功率密度为0.41μW/cm2);基站周围50m范围内的敏感点处电场强度最大值为0.81V/m(相对应的功率密度范围为0.17μW/cm2),低于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评价标准电场强度12V/m、功率密度40µW/cm2。 

2.3发射天线架设于楼顶对本楼的影响分析 

由于发射天线与本楼(主要考虑楼顶)的相对距离较小,虽然楼顶居住区域不是位于发射天线的主瓣方向,但难免会给本楼居住的人员造成心理压力,因此,本次评价就发射天线架设于楼顶对本楼的影响进行类比分析。 

为了解基站下方建筑物室内电磁情况,从天线增益、架设方式、环境特点等方面比较,本次环评选取已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白山电信;新城小区2号楼基站下方建筑物内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类比分析数据,类比基站的下方建筑物与本项目楼顶基站下方建筑物建筑结构相似,是一座比较理想的类比基站,本项目基站参数与类比基站(新城小区2号楼基站)参数对比情况见表7。 

表7 类比合理性分析表 

类别 

类比基站 

本项目基站 

备注 

天线数目 

3个 

3个 

── 

天线增益 

18dBi 

18dBi 

天线是对功率放大的设备,天线增益的大小,决定着到达敏感目标的功率大小。 

架设方式 

抱杆 

美化天线、抱杆等 

── 

天线形式 

定向 

定向 

定向天线具有强度较大的主轴效应,主瓣方向的电磁辐射明显大于非主瓣方向。 

环境特点 

居民楼 

居民楼、办公楼 

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基站周围人群,同时基站是24小时运行,类比基站为办公楼,敏感保护目标是办公人员,从环境特点的角度方面,类比对象选取合理。 

类比基站(新城小区2号楼基站)监测数据见表8。 

 

 

 

 

表8 类比基站下方楼内电磁环境垂直布点监测结果  

序号 

点位描述 

开机电场强度 

关机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贡献值 

1 

1层 

0.57 

0.52 

0.23 

2 

2层 

0.55 

0.51 

0.21  

3 

3层 

0.62 

0.57 

0.24 

4 

4层 

0.59 

0.54 

0.24 

5 

5层 

0.65 

0.49 

0.43 

6 

6层 

0.61 

0.53 

0.30 

7 

7层 

0.71 

0.55 

0.45 

注:基站所在楼共7层。 

通过对基站天线下方本楼建筑室内电磁环境的监测可知,电场强度监测值与楼层分布无明显关系,且均低于本次评价的标准,说明发射天线架设于楼顶的基站,天线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机房配备有免维护密封铅蓄电池组(使用年限为8~10年),杜绝了漏液现象,使用时也不散发硫酸雾,因而不产生废水和废气。  

移动通信基站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废旧蓄电池。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废旧蓄电池属于名录中HW49其他废物。建设单位应完善日常检查制度,防范发生电池泄漏;同时完善泄漏隔离收集系统,严禁泄漏液污染环境。根据危险废物相关要求,为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蓄电池应妥善保管于符合危险废物暂存场所防护要求的设施内,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按规定申请、填写、运行联单。按产生的废蓄电池批次和产生量统一交由具有回收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本项目基站原有机房(机柜)蓄电池可以满足基站停电时的供电需求,本项目不需要新增蓄电池。机房(机柜)蓄电池由铁塔公司进行维护管理。 

 

 

 

 

   

  污染防治对策 

1.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1电磁污染防护措施 

1.1.1技术措施 

(1)设备 

本项目基站选用的通信设备在制造过程中已考虑防电磁辐射和泄漏的措施,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机内采用局部屏蔽与隔离措施,机外设机箱挡板。使用前进行调试,调整设备匹配,使设备能够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防止因负载不匹配而引起的电磁辐射,同时设备具有接地防雷措施。 

另外,在满足信号覆盖的要求下,适当降低发射机运行功率,可有效降低辐射影响。 

(2)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工作时与设备的距离、操作程序等应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加强劳动保护。此外,工作人员应加强电磁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 

1.1.2管理措施 

(1)加强日常维护与管理 

建设单位应完善各项环保手续,严格按照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进行基站的运行和维护。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电磁环境日常检查﹑监测及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1.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危险废物相关要求,为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蓄电池妥善保管于符合危险废物暂存场所防护要求的设施内,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按规定申请、填写、运行联单。按产生的废蓄电池批次和产生量统一交由具有回收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 

2.监测计划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污染主要由发射天线及天线馈线产生,任何意外事故的发生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范围的影响,所以对基站周围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十分必要。根据电磁辐射源辐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监测计划,随时掌握电磁辐射源对外环境的影响程度,加强辐射防护监测设施的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置必要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发生对区域环境及周围公众产生辐射污染的事件。环境质量是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来反映的,通过一定时期的环境监测,以积累控制污染的基础资料,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辐射环境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及环发[2007]114号关于印发《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建设单位制定如下的监测计划: 

2.1监测因子 

移动通信基站工作频段电场强度。 

2.2监测仪器 

电磁环境监测使用各向同性响应或有方向性电场探头或磁场探头的宽带辐射测量仪。采用有方向性探头时,应在测量点调整探头方向以测出测量点最大辐射值。测量仪器工作频带应满足要求,仪器应经计量标准定期检定。 

2.3监测时间 

电磁环境监测时间为5:00—9:00,11:00—14:00,18:00—23:00城市环境电磁辐射的高峰期。监测频率为每年对建设在敏感区的基站抽样监测1次。 

2.4监测条件 

气候条件应符合行业标准和仪器标准中规定的使用条件。 

2.5监测点位与监测方法 

监测点位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可能收到影响的保护目标,根据现场环境情况可对点位进行适当调整。具体点位优先布设在公众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也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监测点位。移动通信基站发射天线为定向天线时,则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上设在天线主瓣方向内。监测时,监测仪器距离地面1.7m高度。也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测量高度。 

3.竣工验收内容 

本项目建成后,经白山市环境保护局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运行,验收内容详见表9。 

表9 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项目明细表 

序号 

内容 

指标 

1 

电磁辐射 

污染防治措施 

合理选择站址、选用低辐射设备 

对环境保护目标产生的电场强度低于相关标准限值 

2 

环境管理 

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 

落实各项环保制度 

 

 

 

 

 

 

 

 

 

 

 

 

 

   

  项目可行性分析 

1.选址可行性分析 

基站的选址方式为优化网络结构,站址选定后,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站址确定后,环保部门对其辐射环境进行监督管理,重点关注周围辐射环境是否达标。结合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及辐射预测结果,本项目基站周围电磁环境满足标准要求,本项目的选址是可行的。 

2.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的符合性 

本项目移动通信基站为信息产业类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吉林省通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要构建支撑融合业务发展的下一代网络,实现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城乡有效覆盖的高带宽接入网,推进3G向4G网络的演进,LTE实现商用起步;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线传输网络,互联网基础设施布局和能力全面优化。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吉林省通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3.达标排放符合性 

通过环境影响预测,本项目基站周围及50m范围内的敏感点环境均低于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评价标准(电场强度12V/m、功率密度40µW/cm2),上述移动通信基站均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和《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规定的相关标准。 

综上所述,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本项目可行。 

 

 

 

 

 

  结论与建议 

1.项目概况 

本项目总投资951.93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3.0万元。本项目建设移动通信基站35座,分布于白山地区。 

2.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的符合性 

本项目移动通信基站为信息产业类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吉林省通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要构建支撑融合业务发展的下一代网络,实现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城乡有效覆盖的高带宽接入网,推进3G向4G网络的演进,LTE实现商用起步;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线传输网络,互联网基础设施布局和能力全面优化。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吉林省通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3.选址可行性 

基站的选址方式为优化网络结构,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在选址阶段结束后,环保部门重点评价是否达标。结合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及辐射预测结果,本项目基站周围电磁环境满足标准要求,本项目的选址是可行的。 

4.工程分析结论 

移动通信基站在运营期间,发射天线在发射信号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机房内的电子设备产生噪声;移动通信基站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废弃的铅蓄电池。 

5.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本项目基站周围地面环境电场强度范围为0.77V/m-1.01V/m,功率密度范围为0.16µW/cm2-0.27µW/cm2,均低于相关标准限值。 

基站周围敏感点电场强度范围为0.74V/m-0.91V/m,功率密度范围为0.15µW/cm2-0.22µW/cm2,均低于相关标准限值。 

6.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基站周围电场强度最大值为1.24V/m(相对应的功率密度为0.41μW/cm2);基站周围50m范围内的敏感点处电场强度最大值为0.81V/m(相对应的功率密度范围为0.17μW/cm2),低于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评价标准电场强度12V/m、功率密度40µW/cm2。 

7.污染防治措施结论 

7.1通过合理采取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电磁辐射影响。 

7.2根据危险废物相关要求,为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蓄电池妥善保管于符合危险废物暂存场所防护要求的设施内,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按规定申请、填写、运行联单。按产生的废蓄电池批次和产生量统一交由具有回收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 

8.综合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2016年移动通信基站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吉林省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本项目若严格执行本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及管理措施,可以保证项目在运营期间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低于国家标准限值,本项目可行。 

9.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相关文件、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规定,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9.1本项目的运行要遵守国家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 

9.2建设单位在运行期间应严格执行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措施。 

9.3建设单位应加强对设备的定期维护,以使其安全运行。 

 

 

 

 

 

 

   

   

 

 

  

初审:    复审:    终审: